2025税务严查“逃逸式”注销,你还以为公司注销就没事了吗?
作者:诚立会计 | 发布时间:2025-02-17
2025年刚拉开帷幕,国家税务总局就给企业经营敲响了警钟——“逃逸式”注销,已被重点盯上!
所谓“逃逸式”注销,就是企业在面对税务稽查、债务追讨时,耍起“小聪明”,靠提交虚假材料、隐瞒关键事实,匆匆完成注销登记,妄图逃避税务和法律责任。这种行为,无疑是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,公然挑战法律的权威。
别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,实际案例就摆在眼前:
案例一:厦门某科技公司,2024年5月,这家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偷偷转移利润,少缴税款超过800万元。就在税务稽查前夕,还提交虚假清算报告,声称“无债权债务”,想蒙混过关完成注销。结果,税务部门的大数据眼尖得很,监测到增值税税负率仅0.3%,明显异常,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冻结注销流程。一番深挖后,发现企业注销前一周突击转账2000万元到个人账户,证据确凿。最终,不仅注销登记被依法撤销,恢复商事主体资格,还追缴税款及滞纳金1200万元,法定代表人被列入“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”,5年内禁止担任高管,还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责任。
案例二:黑龙江某公司,早在2020年,这家公司取得5271.6万元拆迁补偿款却未申报纳税。2021年4月注销登记时,清算组成员签署虚假《清算报告》,隐瞒未结税款。尽管公司当时成功注销,但税务部门在后续稽查中还是揪出了问题,函告市场监管部门撤销注销登记,恢复企业税务登记,追缴税款及滞纳金,法人因虚假申报被立案调查,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一个都少不了。
案例三:马鞍山餐饮公司,因合同纠纷被判支付设备款项后,这家公司拒不履行判决。到了执行阶段,居然恶意注销企业,还不依法清算债务。法院调查后认定其“未经清算即注销”,存在逃避执行行为,法定代表人被追加为被执行人,承担连带清偿责任。好在经过法律教育,其主动履行了义务,不然刑事责任也可能接踵而至。
从这些案例中,企业必须清楚认识到:
注销≠免责:就算企业已经注销,税务部门借助数据共享,3年内的涉税问题都能追溯,要是偷逃税款,更是可能被无限期追责。
跨部门联合惩戒:税务与市场监管部门如今信息互通,一旦出现异常注销行为,马上触发联合调查。失信主体将面临融资限制、招投标禁入等35项惩戒,以后想在市场上“混”可就难了。
股东及高管连带责任:恶意注销导致税款或债务未清偿,原股东、高管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,甚至可能面临刑事风险。
2025年,企业一定要把税务合规放在首位,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,去尝试“逃逸式”注销。加强内部管理,保证税务申报准确、及时,既能规避法律风险,又能为企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。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商业环境更加公平、透明!